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Anthony Buccitelli谈“虚拟地点和遗产制度:地方媒体经验”

作者:  信息来源: 社科处  发布日期:2018-06-28   浏览次数

 

622日下午,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的Anthony Buccitelli博士在法商北楼525室作了以“虚拟地点和遗产制度:地方媒体经验”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系2018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87场,暨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48讲,由黄剑波老师主持,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罗文宏老师协同翻译。

本次讲座聚焦于地方媒体影响下的遗产,探讨文化遗产如何在数码平台被意识形态结构影响,又如何与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交织进而发生相互影响。通过两个故事,Anthony 博士从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下的地方性(locality)、身份、行为等概念展开他的讨论。

第一个故事从波士顿南区一只巨大的负鼠展开,当它被发现并出现在网上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引发了他对于波士顿南部老城区人们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思考,随着技术的发展,记忆从人脑转移到信息介质中,似乎成为了一种潜在(potential)的状态;进而格尔兹的理论中用以区分本地人/外地人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区隔似乎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电脑游戏的,通过游戏的设定与玩家的游戏体验,文化符号的叙事被结合到真实的地理空间。他引用米歇尔·德赛都指出,游戏作为一种权力结构形塑了人们对于物理空间的感知;但与此同时,消费者通过选择或增加选项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这种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设计,其目的使人认识到真实世界不仅在于被媒介所建构的拟像符号,而是要把人推向真实的世界。

随后,Anthony博士指出“遗产”一词所具有的双重内涵:一反面遗产作为官方或正式场合使用的话语,一方面遗产又存在于本地人的记忆当中,代表着遗产地所具有的真正的意义。他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名胜古迹被作为据点或者说传送门(portal)使用时,公司更在意的是第二层的,也就是真实的、人与空间互动中形成的集体记忆的部分。然而关于传送门规则的场所选取的标准中强调不能是纯粹自然的景物,而要是一些拥有符号、独具特色的地点,这样就排除了属于非物质文化的部分。

最后,Anthony博士借用大众点评和高德地图的例子向大家解释了locallocalitylocative等概念的区分,在座师生与Anthony 就格尔兹的local knowledge virtual knowledge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讲座引发了大家对技术影响下虚拟与真实空间以及遗产关系的思考。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