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项目“‘汉语言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话语创建的理论与实践”中期沙龙举行

作者:  信息来源: 哲学系  发布日期:2018-06-12   浏览次数

 

 

6月10日,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在哲学系2102会议室举办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言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话语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的中期沙龙。本次沙龙特约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副教授和上海社科院鲍永玲副研究员作为讨论嘉宾。

刘梁剑教授以严复为中心讨论翻译活动与中国现代思想的生成。他分析了严复以“天演”译“evolution”和以“群己权界论”译密尔的“On Liberty”两个失“信”的案例,提出在术语厘定的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既可用本国之义理拟配外来思想做正向格义,也可用外来思想拟配本国之义理做反向格义。于失“信”处,恰见传统思想对翻译活动一些难以磨灭的影响,也透露出翻译者的历史处境和现实关怀。现代以来,我们展开理论思考的常用词几乎都是通过翻译从西方输入的。刘梁剑教授认为术语的厘定直接了决定译者以何种方式实现跨语际的理论转渡。不同语言及思想的互镜与新义生成在这里发生,翻译活动与中国现代思想活动密不可分,相互成就。与此相关,对中国现代理论话语的反思与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现代思想图景,知其创获,察其困境,思其出路。

蔡志栋副教授率先发言参与讨论,提示大家注意在现在思想中存在一些表面来自西方而实则根源于传统的概念。上师大研究生汤颖则具体地以道德哲学领域中的“耻”、“孝”等概念在严复那里出现不同于传统的释义为例,为在语言中体现哲学思考提供了除格义或反向格义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的方法,即考察学者对统统词汇所进行创造性改造。蔡志栋副教授随后以比喻的形式补充道:我们要区别“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和“新瓶装新酒”等几种情况,观照到在不同的加字哲学领域对“旧瓶”的舍弃情况是不一样的。余治平教授首先肯定了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案例去考察中国哲学话语创建的合理性和意义。再则,他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间没有什么所谓完全对等的现成互译词汇,用一种语言套解另一种语言时,过滤现象在所难免。他认为发挥正向格义的方法,努力寻找两种语言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沟通是我们更应当着力的方向,特别是在抽象概念方面。鲍永玲副研究员从日译“世界”一词谈起,揭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指向性的活动,选择“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新酒”暗含着思想家对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对发展道路的选择。鲍永玲和余治平都注意到对相同内容的翻译中间或在选词上出现反复,除学术思想的考量外,这背后其实隐含着文明之间的角力。